59人小村走出17個大學生
寧德網消息(廖詩雄 雷小芳)8月20日,福鼎市慈善總會又要走村串戶摸底福鼎貧困大學生人數(shù),為助學金的發(fā)放做準備。
小村莊孕育人才多。當福鼎市慈善總會一行再次走進磻溪鎮(zhèn)東家山,欣喜地發(fā)現(xiàn)這個僅10戶、59人的偏僻貧困的藍姓畬族小自然村,十年間走出了17個大學生,其中本科生8人。
今年該村又有2名大學生即將步入大學學堂。是什么樣的村落能夠孕育這么多的大學生?筆者帶著疑問走進了這個神秘的“學霸村”。
“重教觀”蔚然成風
這是一個十分落后的小山村,一路上是蜿蜒崎嶇的狹窄村道,有一大段還是凹凸不平的石子路,路的盡頭便是東家山村。放眼望去,周邊除了山還是山,村里只有一排7間的老式木瓦房和路口處的三間僅一層的磚混房。
村民歷來以茶為生。“我們這一輩就是苦過來的,不識字,我們的孩子一定要讓他們讀書識字,做個有文化的人。”村民藍石發(fā)說。
談及子女的教育,藍石發(fā)深有感觸。他有三個孩子,和其他村民一樣,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于一畝三分茶。想要讓三個孩子都有學上,藍石發(fā)著實花了不少心思。“孩子上初、高中期間是家里最艱難的日子,當時家里窮,日常生活都有點吃力,還要籌集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實在沒辦法,只能東挪西湊借錢供孩子讀書。”藍石發(fā)很干脆地說,日子要過,孩子也要上學。
“爸爸從小就給我們講述他小時候吃苦的故事,要我們一定要好好讀書,我也堅信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藍石發(fā)的二女兒藍華(化名)說道。
“我沒有上過學,不能指導孩子學習,全靠孩子自己刻苦努力,上了大學。”藍石發(fā)說,他的三個孩子從小到大很懂事、讓人省心,并先后考上了本科院校,其中兩個女兒已分別成為人民教師和企業(yè)的優(yōu)秀職工,兒子還在上大學。提及子女,藍石發(fā)臉上多了幾分喜悅和驕傲。
村中民風淳樸,村民“重教觀”根植于心。和藍石發(fā)一樣,村里家家戶戶都“執(zhí)著”于孩子的教育,盡管他們大都有三四個孩子,生活條件差,但在教育上,想法卻非常堅定。“看到別人家孩子上大學,大家都覺得自己也有能力培養(yǎng)孩子上大學,所以日子再苦再累,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讀書,接受好的教育。”村民藍春妹說,久而久之,讓孩子接受教育成了村里人的共同目標。
互幫互“勵”好學風
“孩子能順利上大學,很大一部分也多虧了大家的幫助。”藍春妹說,孩子的學習是村里頭等大事,村里人都很愿意為了這件大事操勞,只要有孩子考上大學,大家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
大人因孩子的教育擰成一股繩,相互幫助,村里人世代生活在這里,孩子們耳濡目染,便形成了互相幫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上小學時,村子離學校約有半小時的路程,需要走山路。每年開學初,大人們就會把路修一遍,方便我們去上學。”藍華回憶道,路不好走,村里年齡較大的同學就提議每天組隊一起上下學。清晨的山路都有蜘蛛網,大孩子就會拿著竹條走在最前邊打散蜘蛛網,方便行走。放學后,在學習上有不懂的地方,大家也會相互探討交流。
互助是傳統(tǒng)美德,孩子學習要進步,光有美德遠不夠,還需要一股不服輸?shù)膭拧4謇锷蠈W的孩子一多,大人孩子無意間就會相互比學。“每個父母都會在子女面前夸獎村里學習優(yōu)秀的孩子。我們也就一心想著成為父母口中的好孩子,讓他們臉上有光。”藍華說,在學習上我們相互較勁、相互鞭策,共同促進學業(yè)進步。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