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偶拾】雨中太姥亦風情
寧德網消息(王彥峰)從福鼎一早雨中趕往太姥山,心中有點惴惴不安,能不能登山?心中祈禱老天,期望給我們這些遠道而來仰慕已久的茶友一個登游太姥山的機會。
在太姥山的入口處,拾級而上迎面背山的仿古建筑就是綠雪芽茶山莊。施莊主熱情的接待下,安排好住宿后大家聚到一起品茶。雨還是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有茶喝大家也就沒有急切的情緒,倒是更多的自在而放松的狀態(tài),喝喝茶、淋淋雨、拍拍照、發(fā)發(fā)微信,一種放松式的休閑。
午飯過后,淅淅瀝瀝的細雨還沒有停的意思。施莊主為我們安排了太姥山“第一導”陳導帶我們游覽太姥山、拜謁綠雪芽。因為雨的緣故,景區(qū)幾乎沒有游客。陳導在能夠仰觀太姥奇特景觀的“夢想劇場”給我們概括性地講解了太姥山的來歷、特色,并指導大家有太姥山的宗旨是“一定要帶著豐富的想象力來感知、欣賞太姥山的美景”。
太姥山,舊名才山。相傳堯時有老母在山中種蘭修道,后人稱此山為太母山。到了西漢,東方朔奉命為天下名山訂正名字,改為太姥山。太姥山是臨海的名山,稱為閩之東岳,譽為“海上仙都”,是一座唯一兼具大海、溪流、奇石的名山。
在雨中登山,的確有不同的感覺。登山始處,是木制的臺階,走在上面有彈性、有節(jié)奏,蜿蜒曲折的臺階在溪流、樹木之間向山的高處延伸著。木階的盡處,便見石階。巧的是烏云散出便見陽光,雨驟然停了。陳導又從這兒給我們介紹遠處的石頭,金元寶、龜蛇相會、仙人鋸板、金龜爬壁、母子峰等等的形態(tài),回想山底下的角度觀望夫妻峰、十八羅漢趕齋、九天朝鯉、二佛談經等石景惟妙惟肖,蘇東坡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用到太姥石景更為貼切。三分像,七分靠想象,置身太姥山,移步換景間不斷地欣賞著老天的鬼斧神工。無怪乎陳廷楨詩云“太姥無俗石,個個皆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上天有穹洞,入地多幽窿;勝景無窮致,游人思來重。”一幅幅天然的“石畫”被定格在了照相機里,更印在了我們的腦海里。
鴻雪洞在太姥娘娘廟的旁邊,洞的旁邊生長著太姥山三大寶之一白茶的母樹“綠雪芽”,富有畫意的洞、富有詩情的茶。白茶早在明代就已盛名,被視為茶中珍品。明代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記載“太姥山古有綠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絕,而尤以鴻雪洞為最,性寒涼,功同犀角,為麻疹圣藥……”
鴻雪洞內有一泉水名為“丹井”,不知其來歷,水質輕活甘冽。大家圍繞根雕茶桌而坐,欣賞著“太姥聲高綠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槎;茗禪過嶺全平等,義酒應教伴義茶”、“丹井”的朱紅石刻,品飲著紫砂壺、丹井水沖泡的五年陳白毫銀針,柔順細滑、香醇甘甜,頓覺神清氣爽。品飲之間,忽然間從透天的洞頂飄進一抹山霧,頃刻間彌漫了山洞的頂部。
在云霧中匆匆忙忙地游覽了純銅打造的一片瓦寺廟。已經看不清任何的景致,只能看清腳下幾步的道路。原本從棧道下山可以看到的大海、崳山島只能在想象中遺憾地下山了。
回到山下,回頭再看,已經看不見來時的石景畫面。但是腦海中不由自主地冒出山中的兩方石刻:一方是趙樸初老先生的“太姥勝景”;一方是丁仃先生的“果然名山”。
責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