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柏洋村一位茅草房搬遷戶的幸福生活
古生村依山傍水,有上千年歷史。總書記來到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畫棟,院落干凈整潔,植物生機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他十分高興。總書記說:“這里環(huán)境整潔,又保持著古樸形態(tài),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
寧德網(wǎng)消息(記者 邱樹添 文/圖)住著別墅式的小洋房,每年近百萬元的收入……
這種幸福富裕的生活讓曾經(jīng)居住在福鼎市柏洋村田頭自然村茅草房的王紹訪想都不敢想。“那時村里的夜特別長,到了晚上,沒有電燈,整個村里看不到一點亮光。”王紹訪撫今追昔感嘆,“家里種了點田、養(yǎng)了些雞鴨,有收成的時候吃自家的糧食,沒收成的時候就賣雞鴨換糧食,一年到頭,一家七口人只夠勉強填飽肚子。”
轉機發(fā)生在2004年,柏洋村實施“造福工程”,王紹訪全家走出了大山,住進了永和新村新建的一棟3層小洋房,居住環(huán)境和交通條件都大為改善。從山旮旯到海邊,王紹訪從漁民養(yǎng)殖紫菜中找到了商機和脫貧致富的機會。
剛開始,夫妻倆在自家作坊里加工紫菜餅。兩三年前,柏洋村推行精準扶貧工程,鼓勵有條件有想法的村民先創(chuàng)業(yè)。村里免費供地,干部積極協(xié)調用水用電各項事宜。王紹訪趁勢購買加工設備,辦起了一家紫菜加工廠,生意越做越紅火。去年產(chǎn)值已逾千萬元。不僅經(jīng)濟效益可觀,還積極吸納村里100多位鄉(xiāng)親就業(yè)。
“去年有10余戶村民投資入股我們的紫菜廠,今年我們打算擴建工廠,增加一條流水線,再上一個新臺階。”王紹訪和我市成千上萬的“造福工程”搬遷戶一樣對美好前程充滿信心地說。
責任編輯:吳圣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