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 胡薇:搭建起百姓心中的幸福之橋——評原創(chuàng)歌劇《鸞峰橋》
搭建起百姓心中的幸福之橋
——評原創(chuàng)歌劇《鸞峰橋》
歌劇《鸞峰橋》劇照 資料圖片
在近些年的扶貧題材歌劇中,原創(chuàng)歌劇《鸞峰橋》以其獨特的創(chuàng)意、高品質的歌劇藝術表達脫穎而出。全劇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福建寧德地委主要領導深入下黨鄉(xiāng)調研指導扶貧工作的真實歷史為背景,講述當地民眾擺脫貧困的故事。
現實題材、真人真事,往往考驗著創(chuàng)作者對素材的選取和提煉能力,而該劇將時任地委書記化為全劇隱形主人公的編劇策略可謂另辟蹊徑。這位隱形主人公從未出場,卻時刻影響現場的每個人物及他們的情感、思緒甚至行動,通過不在場人物對在場人物的影響塑造出“精神剪影”,并以現場的基層干部大周的行動與村民們的互動、訴說及評價來實現“在場”,成為引起在場人物共振和變化的根源。
主創(chuàng)在觀演之間迅速搭建起一條情感交流的有效通道,在情節(jié)之下將人物的內在精神和心聲,借助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情感關系及行動的變化來直觀外現,而大周作為隱形主人公思想的傳達者、政策的執(zhí)行者,也是其之于現場的投射與鏡像。大周的言行推動著劇情,與隱形主人公的塑造相輔相成。
為更好地突出隱形主人公對現場事件、人物行動等的影響,全劇的獨唱、重唱、合唱等各部分內容與劇情緊密聯系,從而更為直接地表現出影響的后果及其所帶來的改變,不斷影響人物內心;人物內心與情感的波動,又帶來人物關系的變化,導致情境的迭代,并最終聚合、統(tǒng)一到主線,呈現出由不在場人物主導、影響在場人物及事件的強大氣場。當然,這也是從人物行動來反觀其動機與意志的一種戲劇手段的實現,只不過反觀者被設為了劇中的基層干部和村民們,并通過他們的表述來引導并加深觀眾對隱形主人公的整體印象,從結構設計到橋段設置、層次鋪墊、邏輯梳理及情境制造,都精準貫徹在統(tǒng)一的戲劇構思之下加以配置和平衡,并借助全劇的整體節(jié)奏和戲劇張力的爆發(fā),舞臺的呈現和情節(jié)、場面的具體表達,實現了演出的整一性。
音樂不僅要塑造人物、表現情感、突出地域性,還要時刻配合劇情、突顯情節(jié)節(jié)點,強化戲劇張力。從現場演出效果來看,全劇音樂與劇情貼合嚴密,突出情感表達并將最終的落點置于人物的情感點上,實現了與人物情感的融合。劇中獨唱、對唱、重唱增加了人物形象的辨識度,與戲劇情節(jié)的推進緊密對接,有效突出了戲劇結構中的重要節(jié)點;合唱的段落也頗富戲劇性,不僅烘托氛圍,還參與劇情的推進,展現情境、強化主線,為舞臺增添了更為立體的戲劇效果。
全劇借助表現事件和人物的改變來彰顯下黨鄉(xiāng)前后變化的巨大和不易。為勾住觀眾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劇情在開場直抵矛盾核心之后,不斷進行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轉來避免敘事的板結和停滯,而動態(tài)的人物情感關系及其相應的反應與變化,自然勾連起前后情節(jié),推動著場面的深入、外化人物內在情感表達乃至人物關系的諸多變化。在細節(jié)的體現上,借助“一碗米糕”,充分體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和情誼;而大周舉起的火把,則明顯帶有點燃民眾心中火種的意味。
在合唱段落,村民們終于領悟到只有像鸞峰橋的卯榫一樣緊密團結,才能合力“造”出一架通向幸福的“鸞峰橋”。此外,全劇還善于用道具來傳遞重要信息、表達復雜情感:如緊緊圍繞著鸞峰橋,賦予其多重的功能與含義——從開始的嘆息之橋勾連今昔,到最后變成的回歸之橋、幸福之橋,承載著全劇思想內涵的表達,也象征了民眾團結一心所能產生的巨大力量。
作為一部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現實題材歌劇,全劇在創(chuàng)作中還有需要細化和深入展開的段落。如大周的行動線有時斷裂,如能將其心理、行動軌跡再加清晰,更利于映襯地委書記的思想和各種舉措的執(zhí)行情況及其是如何在民眾間落地生根、影響深化的;相較全劇前半段的舒展和情節(jié)設置上的步步為營,后半段則略顯倉促。
從生活到舞臺,尤其是以歌劇藝術形式來表現具有時代意義的現實題材,如果缺少相應的選擇、提煉和藝術處理就將之直接搬到舞臺,素材本身自帶的生活質感和諸多特點,常易顯得生硬,以至在舞臺重現時缺失藝術美感和審美價值。所以,若想從生活原型、創(chuàng)作素材中進行提取并凝練成適合舞臺展現的人物形象和戲劇情節(jié)等,需要創(chuàng)作者探索和開掘題材本身所蘊含的精神內核及其實質,進行有效的取舍、加工和提煉。
現實主義題材原創(chuàng)歌劇《鸞峰橋》的呈現,是一次頗有價值的藝術探索。從劇本、音樂、舞美、表導演等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將素材從生活到舞臺的轉化過程,從真實原型化為戲劇人物的塑造、作品內涵的藝術性表達等方面,該劇遵循著由《白毛女》《洪湖赤衛(wèi)隊》《江姐》等劇所開創(chuàng)的中國新歌劇獨特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道路,繼承著中國新歌劇藝術創(chuàng)作扎根生活、關注現實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作者:胡薇,系中央戲劇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陳娥
審核:劉寧芬 周邦在
責任編輯:陳娥